欢迎您访问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欢迎您访问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官方网站 学会推荐:《汽车实用技术》杂志社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货运装备技术分会
首页 >> 学术交流 >>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隐藏右侧栏目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字体:  】 【打印】 【关闭】 【顶部】发表日期:2012-08-15 10:45:44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   廖发良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

当前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1)西欧:汽车零部件产业相当发达,超过汽车制造业而走在前面;

(2)美国、加拿大:汽车零部件产业与汽车制造业力量基本相当,平起平坐;

(3)日本、韩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相当强大,但仍受主机厂制约;

(4)中国、俄罗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基本上依附或从属于汽车制造业,没有相对独立地位。

世界上最大的5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美国有20家,日本12家,德国9家,法国5家,英国、瑞典、意大利、加拿大各有一家;50家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至少有一半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汽车电子产品,如表1。

表1    2011年全球最大5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情况

名次

公司名称

国别

销售总额

(亿美元)

主要产品

2010

2011

1

罗伯特-博世

Robert Bosch GmbH

德国

498.6

511.5

车辆安全系统、喷油系统、刹车系统、电动和电子系统

2

德尔福汽车系统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美国

442.3

453.2

转向系统、底盘、电动系统、引擎控制、内饰件、电子零件

3

伟世通公司

Visteon Corp.

美国

433.1

436.1

底盘、空调、电子零件、车身内饰、燃油供给、引擎控制、仪表系统、传动系统

4

日本电装美国国际公司 Denso Corp.

日本

416.2

422.6

热能通风、电子零件、过滤器、燃油管理系统

5

李尔公司

Lear Corp.

美国

356.2

393.5

内饰件、座椅、仪表盘和门内饰塑料件、车内地板和隔声系统电子线路分布系统

  

(二)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1.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联合兼并,走向集团化已成趋势

1)联合与兼并

为了整合相关业务,集成模块,培育和强化其核心能力,以适应整车模块化组装和全球采购的需求和趋势,零部件生产企业逐步脱离整车母体,通过兼并、重组、联合,扩大生产规模,组建集团,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2)整车厂对零部件供应商加强遴选。在零部件全球采购的新形势下,整车厂对零部件供应商加强遴选。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对其供货的零部件厂实施鉴别和淘汰,使其供货厂数减少了30%~50%,如表2。

 

 

 

2   全球汽车供应商变化趋势表 

供应上类别

1988

1998

2002

2010

全球性供应商(模块化)

   0

  50

  25

  16

一级供应商(总成)

3900

 250

 100

  75

二级供应商(系统部件)

7500

1000

 800

   0

材料、零件、工装摸具

6000

 600

 450

 250

维修服务

3600

 960

 600

 350

 

3)零部件生产高度集中。一方面零部件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生产。例如,德国最大的15家零部件企业,其产值占全国汽车零部件产值的50%以上。二是同一种零部件不是分散在许多企业生产,而是集中在少数企业生产。

2.全球采购、系统化设计、模块化供货正在成为潮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纷纷减少内制率,增加外协率,面向全球,以零部件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供货条件等择优采购。

1)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化。所谓系统集成就是把汽车零部件按其功能简化为系统组件再装到汽车上。奥迪公司除整车厂自制部分外,将所有总成及零部件集成35个系统。每个系统由一个配套商按标准完成。

2)供货模块化。在系统供货的基础上,德尔福等大型零部件制造公司有推出了模块化的新供货方式,即整车厂商以模块为采购单元的配套供应新体系。

3.零部件产品向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发展

当前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是产品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新技术化。汽车电子化和汽车塑料化是大势所趋。随着零部件产品技术的发展,一级零部件厂只保留新式的、先进的、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将大部分部件转给二级零部件企业生产。

1)电子产品是技术发展的重点

2)塑料类制品不断增加。钢制零件和铸铁零件分别减少18%30%,塑料零件分别将增加58%31%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基础,是为载重汽车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及提供汽车维修用的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大部分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是从属于汽车制造厂的分厂剥离出来的,生产分散、规模小、集中度低、品种单一、技术落后。                 

随着国外汽车巨头的进入和技术的引进,汽车零部件工业也在逐步发展,特别是在八五九五期间,重点鼓鼓励为轿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后,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落后的局面有了改观,整个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经营及生产处于较快增长态势。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与轿车配套的零部件工业。汽车零部件企业5000多家,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几十家,零部件完成工业总产值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30.6%而现发达国家此值为70%左右。

1.投资状况

我国汽车工业总投资每年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整车总投资与零部件总投资的比值基本维持在1:0.3至1:0.5之间,零部件投资远小于整车投资。

2.经济规模/生产集中度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真正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很少。同一类产品的生产厂家数量为发达国家的56倍,而产量只是他们的1/10,生产集中度很低,如表3;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率约为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

骨干企业的平均经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零部件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从表可以看到,只有象进/排气门、转向节、万向节等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的产量达到一半以上经济规模。

3  中日汽车零部件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度比较

产品名称

生产企业数

产量(万件)

平均每厂产量(万件)

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

活塞

36

6

888

9165

18.5

1528

化油器

23

7

133.2

1426

5.79

203.7

气门

32

4

1628

25800

52.5

6450

刮水器

36

3

152.5

1753

4.23

584

减振器

30

3

137

6737

4.59

2246

火花塞

6

3

2320

36152

386.6

12051

 

4  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代表性产品的平均产量与经济规模的比较

产量占经济规模的比例

代表性产品

10%以下

座椅、刮水器、车灯、塑料油箱、仪表扳、离合器、散热器、玻璃升降器

11-20%

轴瓦、锁芯

21-40%

活塞、机油滤清器、汽油滤清器

41-50%

汽缸盖、组合开关、减振器

50%以上

进、排气门、转向节、万向节、火花塞

 

3.零部件生产分布状况

从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分布来看,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在上海、浙江、湖北、江苏、吉林和辽宁,如图1。

图1    201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销售额分布图

 

4.零部件产品研发能力及制造技术水平

我国零部件企业整体开发能力不强,技术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我国汽车关键零部件多是引进整车技术的配套技术,虽然引进了发动机、变速箱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线,但大部分只停留在模仿阶段。

目前,国内有近10 %的企业初步形成了开发设计能力,也正朝着设计生产新的组合产品,向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都属于科技含量中等和一般的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零部件目前综合竞争力还很薄弱。

5.零部件通用化程度

通用化程度是指在同一平台或不同平台的各种车型之间的标准化的系列程度。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中通用件的销售额大约要占整个汽车零部件销售额的14%左右,如图2。       

 

 

     图2  2010年国内五类零部件销售额构成图

 

(二)国外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情况

    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美国的德尔福、日本的电装、德国的博世等世界级零部件巨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电装3.5亿美元、博世1.5亿美元)就占了14%

从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的先后顺序来看,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成本,一般体积较大、运输成本较高的零部件进入较早,比如,油箱、座椅,发动机等缸体等。

2.生产规模,一般零部件企业只有需求量达到其最小经济规模要求时,才会在当地设厂。所以,随着整车厂规模不断扩大,零部件企业会按其经济规模要求由低到高逐渐进入。比如,散热器、离合器、齿轮等经济规模要求较低,会在早期就进入。

3.技术含量,一般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会进入较早,如:制动盘鼓、轮毂、活塞环、螺栓、电子线束、电子插接件等。而技术含量高,作为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关键零部件则会在最后进入。比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ABS等。

4.附加值,按照汽车零部件生产成本中原材料与附加值比例,可分为高附加值型、准资源型和资源型三类。一般资源密集、附加值低的产品会进入较早,如:无石棉摩擦材料、散热器等,如表5。

5  美国某1.6升普通级轿车(1.6升)生产成本构成(美元)

产品名称

 

附加值

原材料所占成本(%

资源含量类型

总成本

原材料

 

139.0

20.0

119.0

14.4

高附加值型

 

349.0

131.0

212.0

37.5

准资源型

前悬架

6.36

3.09

3.27

46.6

准资源型

四缸汽油发动机

445.0

219.0

226.0

49.2

准资源型

起动机

8.64

4.74

3.91

54.9

资源型

散热器

11.83

9.96

1.87

84.2

资源型

注:划分标准:高附加值型零部件:原材料、燃料、动力成本/总成本 30%

准资源型零部件:30%≤原材料、燃料、动力成本/总成本≤50%

资源型零部件:原材料、燃料、动力成本/总成本≥50% 以上

5. 环保限制,一般受其他国家环保要求限制的污染类产品,会较早转移到中国,如:电镀件等。

总而言之,遵循生产力梯度转移的规律,外资零部件最早进入中国的是“傻、大、笨、粗”型产品,在这些领域最早实现国产化。随着中国汽车整车产业的发展,以及零部件生产和研发水平的提高,国外零部件集团正在逐渐地将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引入中国,近几年来,外资企业引入了很多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汽车电子类零部件等产品。我国拥有人力资源和材料资源的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中国潜在的巨大汽车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零部件制造业企业乃至其研发机构来华投资。

(三)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1.在未来几年内,尽管整车厂将陆续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但零部件产业的差距不会以同等速度赶上来,即还达不到国外汽车整零企业之间“同步发展”这样一种先进的产业分工状态。主要影响因素是:受所有权及市场双重约束的零部件企业还会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整车厂;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模块化”配套模式,对零部件厂既是技术能力的考验,也是投资力度的考验,同时,高度信息化的整零企业间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国内也是处于起步期。

2.国内零部件产业面临深刻的产业升级,对各地区产业布局的影响是,一部分产业资源将继续得到优化、升级,如图3

可能的产业集中过程

大规模重组组合会导致中国零部件供应商数目显著减少

2006年左右供应商数量

2012年左右供应商数量

 

2000

供应商数量

第一级    120150       100120         2030

第二级   10001200      8001000       250350

第三级   40004500     30003500      12501500

     51205850     39004200      15201800

预计减少                   -20%            -70%

                          

 

 

 

            3   中国汽车零部件集中度集中过程发展预测

三、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策略分析

在未来十年中,汽车产业将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整个汽车工业中上游产业, 在整个汽车工业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针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采取如下策略:

1. 加快行业内部整合,形成行业核心企业

国内汽车市场车型的市场旺销期越来越短、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整车制造成本呈上升趋势,然而整车价格又在不断下降,双重挤压最终会大幅度削减本地零部件配套商的成本空间,从而使得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竞争日益趋同。

2. 适应新规则、新变化,推进企业信息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国内零部件企业要深入了解国际采购通用的规则,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则来生产,实践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采取符合国际市场规则和规范的竞争手段来发展企业,从而逐步走出低层次竞争怪圈,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尽快融入国际技术资源和全球采购体系。

3. 与整车厂建立战略联盟

在国外汽车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之间,战略联盟关系最为常见。

4. 采用模块化供货方式

5. 调整零部件的产业结构,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严重制约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结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汽车产业高度国际化的特征会迅速在中国市场上得以体现,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主要分工特点还是继续作为国外零部件产品制造能力的消化地,同时,先期进入中国且有了较大市场份额的外资零部件厂将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随着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随着全球化采购、模块化配套、以及平台共享战略时代的到来,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新一轮发展契机仍然是围绕着整车厂的意图而体现。

 

 

 

 

页面功能: 【字体:  】 【打印】 【关闭】 【顶部
上一篇: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及交通安全产品发展、管理要求
下一篇:站在新的起点,共创西安汽车产业发展新蓝图
  学会概况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申请会员
  下载中心  会员下载
  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第六届三
  我会参加2016年全国科普
  学会创新助力工程研讨会暨2
  我会承办2014全国科普日
  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2013
  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六届二次
  通家公司成功参加2013年
  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2013
  新能源汽车专家报告会及汽车
中国汽车人才网|汽车杂志|动感驾驭|中新网汽车|汽车大赢家|中国汽车画报|中国商用汽车网|凤凰汽车|汽车之家|中国汽车学会网
Copyright(c) 2011-2012 SXSA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
电话:029-83388574 联系地址:西安市幸福北路39号 邮编:710043 联系人:刘先生 Email:sxsae@126.com
陕ICP备07002341号